笔墨当随时代。如果说历史上的山水画名作,反映了古人的诗意人生和生活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画家表现祖国大好河山实现了笔墨的创新,那么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生活在城市之中,艺术家该如何表现我们的周遭景致?在“城市山水”概念下,“城市“对于山水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这个命题实际上关乎山水画在当代如何接续的问题,所谓继承与开拓,城市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体且适当的切入机会。近些年来,面对“城市山水”,很多画家都对这一题材进行过尝试,形成了某种创作方向。
日前,由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上海美院国画系承办的城市山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创作和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在沪举办,《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约稿部分理论家和创作者,围绕城市与山水的关系,山水画传统活化和继承创新等问题,在创作观念、意境拓展、笔墨形态、图式呈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写生与寻城
张捷
▲初雪(国画)60×80厘米年赵斌
山水画是自然观照与人文关怀的心灵迹化。所谓“古今妙作,从于心者也。外境炫心,心感于物而动,两相神会,蕴为意象。于是发之笔墨,纵情挥洒,化为新境,斯乃锻炼操守而呈之艺术创作也。”
山水画写生的表现题材基本由四大板块组成,即山野、田园、园林、都市,从而形成了“下乡”和“寻城”的两大概念。山野泛指山岭原野,以及“三山五岳”等名山大川;田园泛指村落乡野,以及自然风光中的田野、园圃等。园林泛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园林等。都市泛指人口集聚的城市,是由经济、政治、商业、文化等组成的中心。山野和田园组成的“下乡”,都市和园林组成的“寻城”,是山水画写生实践中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而传统意义上的山野、田园、园林往往是山水写生的常规表现题材,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风光,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习以为常的、触目可及的创作与写生素材,也是当下新的历史时期“笔墨当随时代”的崭新思考与挑战,但相对很少有人去发现它、表现它的独特风貌。我们可以想象古典传统山水画里所表现的都会、城郭、市井等生活景象,比如《清明上河图》,而如今工业文明下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城市森林”,实际上就是往昔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是我们在情感上视而不见,还是传统笔墨难以表达而避而远之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揭示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取向,开拓创作新视野,激发创造新活力,丰富与增强山水画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研习者的自我潜能和探索精神。实际上以“城市山水”为命题的传统山水画由来已久,而今天我们山水画教学的社会调研和写生实践更应针对“下乡”与“寻城”之间的对比和互动,促进教学路径的扩展、延伸、组合和统一,重新思考新形式、新语言下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掘山水画“丘壑论”主体研究之外的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上海故事NO.86(国画)68×45厘米×年洪健
“城市山水”的课题研究,是构建中国当代山水画人文精神家园的重要命题。每一座城市都蕴含着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气息,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城市,记录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轨迹,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以及新型城市的不断崛起,现代都市呈现给我们崭新的生存法则和文化气象,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也为现代都市生活和文明注入了新的印记与表情,并且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现代化进程和新的文化景观也在丰富着当代都市形象。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情怀如何跟上时代节拍,通过崭新的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建立当下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生命价值的“城市山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生存环境的改变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如何直面眼前的这片“城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