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安石都写浮云,却道出了两种不同的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李白和王安石各作了一首诗,都是登高所感,却道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是王安石的早期作品,那时他只有三十岁,满怀壮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勇往直前,无所畏惧。“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说明塔极高,而这座塔就在飞来峰上。诗人登上飞来峰千寻塔顶,居高临下,世间万物尽收眼底,胸怀开阔,壮志凌云。诗人听说在这里每天鸡鸣时分便可看到旭日东升,表达了他对前途充满希望,如东升的旭日,朝气蓬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的后两句经常被人所引用。不怕层层浮云遮挡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表达了诗人排除种种阻力,实现抱负的信心。“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颇有气势。““浮云”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不好的状况,也许是不顺心的事,也许是不想见到的人,也是不可避免的艰难处境……遇到这些麻烦,真正看开看淡的人会带着“不畏”的态度面对它们,因为人生还要继续走下去,此时的困境不代表永远。不要让这些“浮云”遮住了自己的视线,浮云终将散云,前方的风景依然很美。这首诗虽然是王安石年轻时所作,但“不畏浮云遮望眼”是一个人活着应该有的姿态,也是一种豁达的心境。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的诗豪放,但这首却有些忧伤,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飞走了,只剩下凤凰台和独自奔流的江水。诗人在感慨时光易逝,唯有自然永恒。“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承接上联继续抒发古今变化之快。诗人联想到金陵古都的繁华,而如今吴国宫殿的花草被埋在了荒凉的小径下,晋代多少风流之士也成了荒冢,充满了凄凉的历史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人笔锋一转,又眺望到了青天外的三山若隐若现,看到了被白鹭洲分开的两条河流。境界逐渐阔开,却不见长安,还是写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登上高处,却望不到长安城,因为层层浮云遮住了太阳,这真让人内心沉痛。也许这里的“浮云”不像“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让人喜欢,因为它代表着挥之不散的阴霾。谁的人生愿意这样呢?但是人生确实如此,真的遇到了又能怎么办?谁说人生就必须要积极乐观,不用假装坚强,也可以悲伤,也可以难过,也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之后不必回头,勇敢地站起来,走出来,继续迎接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视觉中国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