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国情解民意,用心探索家乡之美。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外院学子借助“云”工具,展示家乡的城市新貌、文化发展、自然风光以及美好的人和事……本期小编将带领大家进入第一站——江苏南通。
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美好
商务英语班彭文丽
家乡从古至今都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我的家乡在江苏南通,除了一些著名景点之外,那里还有很多不为人熟知的家乡记忆,而很多时候,让我们对家乡念念不忘的,恰恰是那些细微的事物。
01
冷蒸—只有了解了,才能真正呼唤它的名字
暮春时节,时令的冷蒸,是最南通的味道。要不是观看了大量的记录片,我估计以后都不会知道冷蒸这个名字。小时候小贩叫唤我都听成了“冷冷”,家乡话冷蒸和冷冷听起来很像,所以从小到大,我都以为它叫冷冷,不过现在我能真正叫出了它的名字。其实家乡还有很多像冷蒸这种一直听人叫唤,但不知道如何正确称呼的物件,当我们称呼起来,也只有老乡知道我们努力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物件儿,这是一个物件的过去,也是我们的记忆。
02
炒米—平淡中的美好
炒米虽然普通,但它也承载了人们不同的回忆。小时候,我们家每年正月初一早上的早饭都要吃上“炒米茶”,那时候感觉颇有仪式感。现在街头依然会有一两个炒米师傅出现,坐下轻摇起一段童年记忆。
03
杖头木偶—台下十年功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台上的十分钟,而台下的艰辛未经了解又怎么会知道。木偶戏有多精彩的背后隐藏着表演者有多努力与付出。我之前以为木偶戏就只要动手操控操控就可以了,通过这一次的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实际上表演者需要掌握很多技能,从动作到台词,甚至还要自己制作木偶。
04
云片糕—路要一步步走,糕要一片片做
云片糕看似普通,但真正纯手工做的却寥寥无几,从开始到结束,纪录片中的师傅展现了好几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是苦练的结果。看着他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做着云片糕,传承师傅的手艺,我不禁感叹这才是对云片糕“步步高升”的完美诠释!正如纪录片结尾所言“时间,遗留最朴实的手艺,坚守,依旧最执着的努力”。
05
竹趣—隐于竹林,等待发现美的眼睛
材美工巧,无意肖形,物趣自具。南通竹趣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民间艺术,它的制作材料就是南通当地俗称“夜不收”的竹子。竹趣传承人朱庆春说:“它的选材不在于优劣,而在于它的一种技精工巧的表现,造型也不是说一定要求真,在于的是一种意趣的表现”,这算是真正诠释了“成竹在胸”四字。我也终于明白了竹子能做成猴子模样并非奇迹,而是制作者匠心独具,坚持尝试得出的结果。但谈及传承,目前只有朱和他的师父两人在做,朱表示作为南通一个特有的符号,他希望竹趣能够保留下来。的确,世上从不缺美的东西,需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一段记忆从来不是单独由人组成的,它还包含了许多的景与物,我们生活的环境一直在变,但那段记忆一直不变,记忆里故乡的原风景,老物件,永远都在。
云端参观家乡,除了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外,我还从制作云端参观考察视频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由于我采用画中画的形式,主要在视频中介绍五样事物,辅以家乡的风景在两旁,因此不同的视频放在一起要协调,一开始拼接的时候我只是注意到画面色彩搭配问题,但后来我发现不仅是画面,视频内容也可以融合在一起。
变脸与瞬息万变的云彩呼应
炒米机与火的碰撞
切糕的片段在音乐衬托下更具节奏感
如皋著名盆景映衬下的制作更具匠心
制作过程中还遇到了很多问题,不懂就问,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还是顺利完成了,我也学到了很多技巧,可以帮助到我以后做出更高质量的视频。总之,实践出真知,很多事情只有去做了才能了解,有机会学到技巧和方法。寻找家乡记忆,也是如此,走近它,才能发现它。
点击图片
回顾往期精彩
图文|彭文丽
排版|刘安琪
责编|李佩珏
审核|施旋夏光祥王媛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