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后半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19世纪从30年代起就有些画家走出画室,居留在巴黎附近的小村庄巴比松进行艺术的创作,被人们称作“巴比松画派”。陀思妥耶夫斯基(-年)从40年代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穷人》、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左夫兄弟》等。
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他一方面震撼人心地描绘了在私有制社会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苦难,强烈地批判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资产阶级关系和个人主义世界观;一方面又鼓吹温顺和妥协,宣扬道德感化和利用宗教来净化灵魂,洗涤人间罪恶。他擅长于心理分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往往把人物置于紧张而带戏剧性的环境中,描写灾难性的事变给人物造成的影响,特别是人物的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他的创作对俄国和欧洲文学有重大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年)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战争与和平》气势磅礴地描写了-年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作者抨击了宫廷显贵,肯定了接近人民的庄园贵族青年一代,表现了俄国人民在年卫国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他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自由而被社会孤立,以及宗法制庄园贵族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
小说深刻揭示了年农奴制改革后社会大变动的历史特点。《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小说对俄国专制制度和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有力的批判,同时又狂热地进行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说教。列宁指出,托尔斯泰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俄国农民的思想和情绪,力量和缺陷。
契诃夫(-年)是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一生写了多篇小说,十几个剧本。他的作品都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经过深刻的挖掘和简洁准确的处理,揭示出其中的悲剧。在他笔下多是阴暗或灰色的生活,但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保持着对人类的未来、人们的创造力和理性的信心。他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第六病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一时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还有冈察洛夫(-年),代表作是《奥勃洛莫夫》;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年),代表作是《大雷雨》;车尔尼雪夫斯基(-年),代表作是美学论文《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长篇小说《怎么办》;诗人涅克拉索夫斯基(-年),代表作是《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讽刺作家谢德林(-年)等。
绘画和雕塑
巴比松画派的灵魂是柯罗(-年)。他提出了“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创作原则。他的风景画的成就超过了前辈和同时代人。巴比松画派中的米勒(-年)是独树一帜的“农民画家”。他出生在农民家庭,自幼养成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他把艺术奉献给“泥土上的英雄”-农民劳动者,创作了大量表现农村生活的画。
他的重要作品有《拾穗》、《播种者》、《扶锄者》、《晚祷》、《挤奶女》、《牧羊女》等。这些画描绘了勤恳操劳、粗衣陋食的农民形象。虽然米勒并不想卷入政治斗争,但是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社会批判性质,因而不断引起政治上的喧哗。第一个揭示“现实主义”旗帜的是库尔贝(-年)。他在年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挂出了“写实派展览”的牌子,向拒绝他作品的展览会发出挑战。他宣称只画自己眼见的事实,而不去画虚构的东西。
年,俄国一些青年画家组成“巡回展览画家协会”,开展各地美术展览活动,形成“巡回画派”。这一画派的创作,总的来说遵循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学原则,即“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巡回画派中最杰出的画家是列宾(-年)和苏里柯夫(-年)。列宾在当时以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主题性”绘画而著称,他的《伏尔加河纤夫》生动有力地表现了纤夫的贫苦辛劳和愤懑情绪。
他的《不期而至》等作品以风俗画的形式巧妙地赞美了民主革命知识分子。他的历史画《伊凡杀子》,《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素丹写信》等,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列宾对艺术要求严格、刻画人物性格具有特色,被人称作“通过眼睛和手势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大师”。苏里科夫是一位历史画家。代表作品有《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佐娃》等。
在现实主义之后,在法国兴起了印象画派。年一批青年画家举办了画展。画风新颖的展品引起轰动。批评家对莫奈(-年)所作的《日出·印象》加以嘲笑,并以此赋予了这一画派的名称。印象派画家继承写实派的传统,长期在大自然中写生。经过辛勤的艺术实践,他们扩大了视觉感受的领域,革新了绘画技法。他们在绘画表现上的最大创造是打破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真实地表现大自然丰富微妙的光色变化,抒发瞬间的感受。
光成了印象派绘画的主角。莫奈是印象派的中心人物。他善于捕捉闪烁的阳光、流动的大气和荡漾的小波所产生的生动的自然美。莫奈在伦敦画了不少雾中景物,表现出来的雾是有着颜色的。莫奈因此被称作“伦敦雾的创造者”。印象派的杰出画家还有德加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不仅画自然风光,而且画现代都市生活的运动和节奏。他们的作品在光与色的笼罩下充满着亲切有味的人间风貌。
年前后,修拉和西涅克等几位更年轻的画家,把印象派表现光色的技法加以发展,形成新印象画派(点彩派)。他们根据光学理论的成果,严格运用“光谱色”把纯色的色点排列起来,让视觉来完成色彩的调和。他们的画好像工业美术中的镶嵌画,另有一种美感,但失去了印象派的那种自然生动。
后期印象派是19世纪末法国出现的一种更新颖的画风,一般指塞尚(-年)、梵高(荷兰人,-年)和高更(-年)三人的创作。他们都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但不满意于印象派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强调主观感受的再创造,在素描造型的方法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很大的革新。不过,这三人的画风差异很大。塞尚注重物象的结构美、体和面所包含的韵律。
他把人们通常感到的真实物象加以重新安排,创造出一种情绪和意境。他的静物画非常成功。梵高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块表达他的主观感受和强烈情绪。他的后期作品色调异常明亮,太阳光竟成为他的崇拜对象。他后来定居在南太平洋的塔希蒂岛的土人中间。他用线条和浓郁凄艳的色块组成的画幅,具有装饰效果和东方色彩。
后期印象派的创作动摇了传统的“艺术模拟自然”的观念,而使主观现象成为艺术创作的基本依据,对20世纪的绘画有重大影响。罗丹(-年)是19世纪后期法国杰出的雕塑家。他的创作当时在西欧和美国有很大影响。他反对学院派的固步自封,而在雕塑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力图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人物形象。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又有浪漫的诗意。他的主要作品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他用20多年的时间创作包括个人物的《地狱之门》,但至死没有最后完成。其中完成的部分作品,如《思想者》、《吻》等也很著名。
在契科夫笔下多是阴暗或灰色的生活,但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保持着对人类的未来、人们的创造力和理性的信心。苏里科夫的作品往往通过历史事件表现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承担的牺牲和痛苦,以及他们坚强不屈的本性。高更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而向往东方风味和“原始之美”。塞尚被人称为“现代绘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