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新视点第期
3月26日,“人的主题——具象表现绘画雕塑展”在光达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光达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主办,司徒立任艺术总监,蒋梁、王乐其策展。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蒋梁介绍说,展览的题目“人的主题”来自司徒立三十年前的同名文章;随后,他又通过许江与雷蒙·马松的雕塑《一只手》的相遇往事,勾连起一段近三十年中国画坛与具象表现的因缘。回首过去的一年多里,全人类共同经历了疫情,经历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今天春暖花开,我们可以再次呼朋唤友,可以再次面对大师们的作品。相信疫情之后的我们面对这些作品时,对“人的主题”的“在世存在”会有更深的触动与领会。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在开幕式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展览的品质和当下意义。许江教授,“主题”这个词在绘画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也十分冗杂。那些感人的艺术作品,真正留驻在我们心里的,既不是题材,也不是内在思想,而是绘画作品与绘画语言本身。“人的主题”,不仅是将人作为主题,更是通过绘画,让人作为主体而得以显现,让人作为主体而充溢地展现出来。
人的主题
蒋梁
这是具象表现“人的主题”的作品展,展出光达美术馆收藏的包括德朗、贾科梅蒂、巴尔蒂斯、阿利卡、培根等大师的近百件作品。它不是常规的肖像展,也不只是以人为题材的绘画、雕塑展,因为这里特别呈现出面容、身体与人群组成的人的“在世存在”,旨在在技术图像的时代,来探讨一种艺术“主题”的构成与揭示的方法。
安德烈·德朗戴草帽的吉普赛人50.3×55.4cm布面油画年
艺术的主题,一般理解,指的是以下三个层面:第一,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和内容,如风景、人物、花或是“拉奥孔”、“加冕”等;第二,是艺术家着重探索的绘画的某些元素,如印象派的光色、色彩、空间等;第三个层面,指的是艺术家追求的美学境界和品味,如崇高、优美、自然、典雅等。
“主题”一词的法语sujet,既是题材,也是主体的意思,所以这提示出,除了以上理解的三个层面以外,它特别还指画家内在的主体性的觉醒。它是一种去主观性的纯粹直观中与对象实现的交融和综合,它是多种感觉层次映照的境域。它是画家与世界之间的感觉内外贯通,是绘画整全性与充实性的表现路径。
同时,它伴随着借由事物的外在性格特征唤醒艺术家内在性格特征,画家主体性得以显露,画家的气质和生命自然呈现出来,成为可见作品一种存在的肉身。所以它是可见与不可见的转化方法,是一个艺术真实发生的结晶体。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无尽的巴黎42×32.5cm石版画-年
曾经,在艺术史中,作为题材的人物绘画和雕塑,其发展的逻辑一直与形而上学模仿论系统的捆绑尤为紧密。因为模仿论,西方绘画确立了以“写实”和“再现”为特征的自然主义绘画方式,尽管这一方式不断地被推翻和重建,但是,摹仿的理念和艺术的摹仿行为却一直未变。
所以文艺复兴以来至19世纪中叶的近五百年里,整个西方人物绘画的主体是写实的。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致力于向观众提供一个虽非真实,但却习以为常的世界的最接近的假象。他们以透视学和解剖学为支柱建立起来的造型艺术表现体系,构成了西方美术的基本面貌。他们与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家一起,把这种“再现”的艺术发展到极致。加上人物再现在现实当中注重“主题先行”的艺术社会功能,导致其更加偏离了自身的艺术价值。
雷蒙·马松路人研究50x34cm纸本水彩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元对立的符合论的表象模仿论系统中,这个真实再现的对象在传统上指的是外在客观事物,而在现当代,指的是主观的情感、超现实的世界、抽象的法则理念或观念。正是这个系统,成为了从传统到当代的艺术史中人物题材艺术创作从辉煌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特别随着摄影的发明和艺术形态的变化,之后虽然有一些人物艺术家凸显,但总体已经式微。
人物题材创作如何重新出发?本次展览的画家之一德朗说:“写实主义结束了,绘画才刚刚开始。”德朗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写实之外应该找立体主义、野兽派或是其它什么表现抽象观念的画派。他的意思是要跳出这个模仿论的旧的真理观系统,绘画才可能有新的开始,
阿维格多·阿利卡盖伊·罗斯柴尔德像36×46cm布面油画
因为旧的系统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所以“人物画如何重建艺术的价值?”这个问题便可表述为:一种非形而上学美学的“人的主题”的表达是如何进行的?而这正是具象表现画家们所探索的,也是本次展览举办的目的所在。
当贾科梅蒂无数次地凝视眼前的模特,在反反复复抹去重来之中,在痕迹叠痕迹里,一种超越模仿论的绘画经验便被突兀地体现出来,颠覆了习以为常的对肖像的认知。这是真正艺术“主题”的呈现,这是对模仿表象的艺术认识论的突破和超越。这不是对人物题材对象化的客观描摹的“肤浅感觉”和“表层现象”,也不是艺术家纯粹主观的抽象表现。
约瑟夫·埃哈迪发型青铜雕塑年
这里的“主题”,是艺术家融于对象,在不断流变、不断生成中超越形象、超越肖像、超越肖似,是一种超确定的真实——人的存在的真实。这是画家与对象之间的互相渗透,它成为贯通内与外、外与内的通道。
这正是塞尚一生所追求的,也是德朗所寻找的遗失的法则与秘密。这是一个新的整全状态,是感性的,同时也是超感性的。在这里,“如果感觉以前是外射出去,指向事物对象,那么这里感觉却让它返身回来观照自身。它提出个人的内存在与客观外存在的真实的关系”。(司徒立语)
艺术的“主题”打通所有感觉的层次,感觉的多种层次一起组织起运动,包括它的生成、流逝、延续、中断、跳跃、回返、叠加、旋转、循环……这是感觉的逻辑,也是感觉的原始统一性。正如德勒兹所说,感觉根本没有任何面孔,它是不可分解的两面,是现象学所说的世界中的存在。作为一种方法论,它是艺术家去除主观性的自我消失,与对象共进退而溢出的生命。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工作中的贾科梅蒂27.8×18.5cm摄影
在贾科梅蒂作品里,我们看见了面容的深渊与深度,一种不可被对象化把捉或拒绝被对象化把捉的绝对的“他者”的在场,唯一名副其实的“对象”;而在阿利卡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身体与世界不可分离的原始的同谋关系,身体的呼吸与起伏都揭示着世界的基本性质;而在雷蒙·马松的作品里,我们看见的是人群被抛入世界,在他们有意识地行动之前,世界已经向他们敞开,他们与世界一起涌现……
人的“主题”,让形象本质直观地显现出来,它构成了人的形象的“肉身”,形象作为一个新境域的自在呈现,呈现为一种自在完满的状态。而情绪、气质,是更为错综复杂地盘旋在生命的根源中,聚合在不可捉摸的各种感觉的源头。正是这本源的力量引领着艺术家不断切近艺术的真实,在存在的境域中互相映射,涌动不息。
艺术家简介
德朗
安德烈·德朗阿布迪亚夫人肖像×89cm布面油画-年
德朗(AndreDerain,-)于年与马蒂斯一起开创野兽派。-年参与立体派运动。-年,他对色与形的激情变为节制,获至一种精神内涵的深刻表现和神秘诗意。一战之后,德朗作为现代艺术运动健将,开始对现代艺术提出质疑。他这时期的人物画和静物画显示出他所说的“必须内在深刻地渗入事物的生命”,他放弃了曾经作为表现主义者的主观表现,委身于与事物对象的相互依存与交织。
德朗自称非常敬佩中国哲人的“述而不作”。他说:“写实主义已经结束,而绘画才刚刚开始”。所谓刚刚开始的绘画是直观对象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的“所有经验和知识,经过血肉之躯的过滤之后的总体迸射”。德朗称此为“总体表现”。
贾科梅蒂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穿斗篷的迭戈38.1×34.5×22.3cm青铜雕塑年创作
贾科梅蒂(Alberto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