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读画家王世利的《大河乐章》
不久前有机会欣赏到画家王世利描绘黄河的作品集《大河乐章》,其中包括专为表现壶口瀑布的煌煌巨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近年来,看到不止一件描绘黄河壶口瀑布景观的中国画作品,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多人集体合作,大多气势磅礡,动人心魄,虽然视角不同,手法各异,却是墨彩纷呈,各有千秋。做为经过多年在艺术道路上努力攀登的朝圣者,从心胸和目光都朝向更为深远和辽阔的高深,我认为这正是画家王世利寻求和树立自我,更为自信的登上新高度的必然过程。
▲王世利作品《大河乐章》
画家们常常讲,百年来西方写实绘画和西式美术教育的引进,冲击和影响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传统,也因此涉及到功过利弊的争议。但如果我们客观的看待和思考,便会发现这个“变革”的必然性:从农耕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做为审美文化的中国画,也在其中,传统中国画号称写意,以文人画集大成,或逸笔草草或程式笔墨,和西方绘画追求视觉真实以求感官愉悦,二者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就山水画来讲,古人限于交通以及经济所限,所谓“行万里路”的理想,大多数画家难以实现。就以黄河壶口瀑布景观,我们从未见古人有所表现,当然,以古人和前人的智慧和能力,描绘奔腾的瀑布也非不可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经坎坷,却逐渐汇入世界洪流,文化交流不可遏阻,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同样有所改观,其中以人物画的发展最为明显,试看晚清仕女画的柔靡病态,山水画辗转临仿枯索僵化,莫怪青年徐悲鸿哀叹中国画“衰败极矣”而立志改造之。反观百年来几代先贤,学贯中西,不但引进西方素描、油画,更注重汲取人体解剖、透视等科学方法,结合传统笔墨精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涌现多位人物画大家,创造出许多足以传世之作,成就显赫。山水画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渐进的过程,人们都知道,西方有风景画,中国有山水画,二者都是描绘大自然,却有所不同,概而言之,西方的风景画大多描绘目中所见景观,而中国文人山水画则是书写胸中丘壑,故一为写实,一为写意。然而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古老的山水画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后出现不少改变,走出画室接近自然,是画家寻求艺术创造和突破所必须,更是广大艺术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多样性所注定。当然,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写实追求和写意精神并非矛盾而不能相容。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山水画的面貌已经相当丰富和多样。画家王世利笔下创作的《大河乐章》描绘的黄河壶口瀑布景观,为我们呈现的正是山水画当下一种风格面貌。
▲王世利作品《金涛映朝晖》
黄河之水天上来,大诗人李白这样说。无论是否到过、经过黄河,中国人的心里都会有那一条大河从心里流过。由于上游的刘家峡水库的控制,在兰州这段黄河水变清了,流速也缓慢了。经过宁夏陕西黄土高原,又汹涌澎湃起来,到了壶口这里已经是奔腾咆哮了,加上瀑布落差更加令人惊心动魄。这是和许多著名瀑布的赏心悦目全然不同的。如今,黄河不再是难度的天堑,也不再是难以驯服的天河。壶口瀑布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景观。但是在画家的心目中,黄河壶口瀑布积聚了更多的历史与生命的沉重,于是在他们的画笔下,壶口就是一首宏大的音乐史诗,多少位画家的心灵为之震动,多少画家朋友殚精竭虑的构思,以图描绘出民族图腾般的、这条黄龙之腾舞跳跃的形与神。当我看到画家王世利创作的作品时,还是颇为感动的。
▲王世利作品《朝霞迎来满乾坤》
王世利成功的画出了瀑布的形与神,滔滔黄水不息的奔涌,浊浪崩云,水雾含光,这一切定格在瞬间,却又在画面上涌动,体现出雄阔浑厚、恢弘大气的风骨。这是成功的画面,其奥秘在于画家结合了中西画法,敢于用色更敢于用墨,色墨结合,动静相参,有形有体,有气有神。画黄河浊流使用赭墨,线面结合凹凸有致,而岸边石体则强调硬线浓墨,棱角分明,岿然巍然,可谓砥柱中流,正如前人所讲,运其筋而强其骨,则中华民族之精神挺然屹立。而写实与写意尽在其中。
王世利的黄河壶口图画,称之为大河乐章,不虚也。
孙克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作品欣赏
▲王世利作品《春朝晖》
▲王世利作品《夏奔湧》
▲王世利作品《秋华章》
▲王世利作品《冬流韻》
名家点评
刘曦林(知名美术理论家):
王世利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青年山水画家。他笔下的黄河壶口,你看画如闻奔雷的响声,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视觉到听觉给人一种转换。
王镛(知名美术评论家):
王世利画的黄河很有个性。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构图奇险,声势雄壮,色调浓烈,笔墨酣畅。不仅有气势,而且有声势,这一点我觉得他处理得比较好。靠这种飞溅的波涛,来表现声音,雷霆万钧的声音。我认为,他的绘画可以说表现了李白歌咏黄河诗歌的意境,还有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那种雄浑的精神力量,这也都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
郭石夫(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我看了他的画以后,我有个感觉,他画了这么多气势磅礴的画面,还画了很多新的山水,他画的画跟其他人画的都不一样,他有他自己的方法,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有些画画的很好很细腻,画的也很有性格,有他自己的性格和方法,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事,我看这位画家年龄还不是很大,后面我觉得他的前途还是很可观的。
徐恩存(《中国美术》主编):
观王世利笔下的山林不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于“物我两忘”中凝炼出的符号,其中浓缩了画家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可以说王世利的山水作品,山水、树木,都是情感的指代,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精神的折射。因为,在这些意象中,都耀动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并且,弥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当代诗意。
张复兴(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王世利的技法手法跟别的人不一样,所以说黄河壶口瀑布带出了一个非常活跃的非常充满鲜活的精神的一个王世利。王世利是在画黄河,同时也是在画他自己。我觉得他的黄河画的很深入,另外有他自己的考虑,有他跟别人不同的技法,用了比较多的色彩,吸收了一些西画的表现方法,我觉得他的黄河画的是成功的。
王世利,生于辽宁辽阳,现定居北京,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修山水画理画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民大学画院特聘艺术教授,中国水墨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黄河绘画创作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