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好自己的嘴巴,谨言慎行王阳明言不可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看的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真言求功。”——王阳明

说话是一门艺术,懂得如何说话,在何种场合说话,往往能够转祸为福。有句俗语:“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确实是一种说话的策略,但是这个话却又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都要讲真话。王阳明说讲真话是很难得的,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和场景更加显得宝贵。讲真话能够求得功名,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也还是真话。不过,在某些场合讲真话要懂得方式方法。

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说有个外国的留学生赞美中国的男同学很帅时,那男同学谦虚道:“哪里,哪里。”这个学了一点中文的外国留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我只不过客套地赞美他,他还要问我具体美在哪里。”这个留学生当然不知道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含蓄。

其实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含蓄一点也未尝不好,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在语言策略上,这种方法被称为近话远说。运用此法,能够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说话转个弯儿,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了条后路。顾及了双方的面子,使自己和对方都有台阶下。对于不宜直言的问题,绕个弯儿说话,会让自己化险为夷。说话绕弯子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有时确能化解过激的行为。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画画的兴致很高。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画,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县官得意地说:“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

那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那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那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那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那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那人:“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那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那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故事中,被点名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接二连三地抬出第三方,绕着弯说话。让县官在众人面前保住了脸面,又让自己避免了一场灾难。

人常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恼。人与人之间性格各方面都有差别,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一些不便于直言的场合和事情,说话委婉一点、绕一点弯儿,让逆言裹着糖衣,自然可以生出迂回进言的效果,让人思考以后才知道,揣摩之后才明白。

善言的高手,即使遇到棘手的话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能够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如近话远说,从而避免恶语伤人。

◇这样转弯说话会更好◇

我们都知道转弯说话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到底如何转弯说话呢?

言辞不可太露骨

“言不可尽善。”——王阳明

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过一句话:假话全不说,真话说一半。这句话是季羡林从大半生丰富的阅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前半句警告那些喜欢吹嘘、撒谎的人,一个假话总要十个假话来圆,假话越说越多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还是不说为好;后半句就更微妙了,真话为什么要说一半呢?因为很多时候,说得越多错得也越多,少说话不仅能够避免传播谣言,也能够给人留下处事谨慎的好印象。

王阳明也曾说过一句话:言不可尽善。意思是讲话不可以只讲好话、亲善的话。因言招祸的事情常常发生,王阳明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不满刘瑾等宦官为非作歹,王阳明上书朝廷,为受害的同僚讲话,最终导致自己也遭受迫害。所以,王阳明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警示人们在讲话上要十分谨慎小心。

有一篇文章叫作《说话的温度》,这样写道:

“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话语本身是有温度的,说话也是有技巧的。只有技巧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赋予语言适合的温度,不会把聆听者灼伤,也不会让他感觉到冷漠。

王阳明强调讲话要谨慎,但是也主张要有讲真话的勇气。在各项与说话相关的原则中,讲真话一直被视为正直人士的标签,似乎一个人不说真话就算不得真诚。不过,讲真话有时候也得分对象,分地点场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诫我们:“可与言之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说话之前,先得想清楚“可与言”和“不可与言”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对那些有诚意、可信赖的“可与言”的人,如果“不与之言”,不说真话,那就是我们的失理、失礼,可能会因此失去难得的朋友或师长;但如果对方是不可信赖的“不可与言”者,你仅凭听了几句漂亮说辞或慷慨承诺,就“与之尽言”,向他掏出了所有心里话,那你就可能失言或上当。

心与心的距离就像硬币的两面,有时候很近,近得似乎融为一体;但有时候又很遥远,远到永远不可能达到对面。没有人能完完全全地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能被人完完全全地理解。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片私人领域,在这里我们埋藏了许多心事。心事是自己的秘密,一般时候都只可留给自己,不要轻易说出口。

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心里藏不住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吐。其实这也没有太大关系,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分享心情与感想的欲望,这些都再正常不过。

真话可以说,但不能“随便”说。因为我们的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学会有所鉴别、有所取舍。

◇说话不可太直白◇

由此可见,别认为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谢涕泣。我们永远不能任性而为、无所顾虑,话语出口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才是一种成熟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句话中其实蕴涵着传统的中庸观念。

在中国古代,诸多饱学之士莫不把这中庸之道当成确保自身“不倒翁”地位的经验之谈,这与传统观念提倡的忠孝仁义、君臣之纲,缺少反叛意识有莫大关联。虽然历史上也有知名的谏臣,比如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海瑞,但毕竟只是少数。忠言逆耳,更何况很多时候,与我们相交的人嘴中吐露的也未必就是心中所想,而且他也未必愿意听我们的实话,所以,有人愿意披着“皇帝的新装”,自然也就有人愿意充当“不明真相”的围观者。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6%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