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自画像
梵高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悲在活着孤独行走人世间,悲在热爱绘画事业却默默无名,悲在无缘无故得了精神疾病却遭人鄙视,悲在一生未被父母所理解接受。
梵高的一生,是幸运的一生。
幸在孤独中寻到绘画治愈之良方,幸在大自然中靠画笔与万物通灵,幸在有好兄弟经济支撑生存与梦想,幸在最终扑倒在金色麦田与向日葵的骄阳之上。
大多梵高传记,资料大多取于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多封亲笔信件。然而又有多少人有机会可以毫无评论干扰的倾听梵高的心声?
中译新出的一套书信集和大师画册《倾听梵高》,没有任何评论虚构信息,单纯的构建聆听梵高倾诉。
书信收集了梵高从年年,20岁到37岁去世的十七年点滴动向。详细地记载着饮食起居,情感波动,艺术思想,近期的烦恼,模糊的悸动,不安和焦虑,以及以画求自愈的勇气。
然而,越近距离接触,越发现梵高的一生并非仅仅有贫困潦倒的悲苦,还有三样是自求不得的终身悲哀。
01
一段对等的爱情
在他25岁时,就清晰自己的性格缺点:“我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也容易做一些有点愚蠢的事,事后也多少感到后悔。”
一般人会认为,那就如此,那就少做蠢事,多留余地,理性生活为妙。梵高不同意,他说:“重要的是设法用好这些激情。”
梵高很珍视人类独有的“激情”,读书、绘画,他都享受其中,也因此获得很高的成就。
然而,爱情却不像艺术那般亲近他。
28岁的梵高在埃腾家里与表姐凯沃斯,猛烈的表白后,表姐逃回了姨夫家里。父母只知痛斥梵高“粗俗而不合时宜”,不想听儿子的任何愿望动机。
梵高愤怒了,“机会是大是小,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他深恶痛绝一切掩饰情感的道德教化。相反,当父母与周遭所有人劝他放弃,他却窃喜:“感谢上帝,我恋爱了。”
“我认为,没有什么能像真爱一样唤醒我们去面对现实生活。”对爱情期待如此之高的梵高,用一腔热血想去捂热表姐丧夫的悲痛寒冷。
去阿姆斯特丹姨夫家里,想找表姐再次谈谈,不料却被S姨夫痛骂一顿,整整三天,姨夫等长辈横在门前加以劝阻,期间并未见到表姐。
梵高再一次感受到如父亲一样的旧观念,是一道屏障,无论组建家庭的愿望多么强烈、多么积极,都有无数双眼睛在暗中操控。
绝望的梵高,离开了爱情,离开了家乡,去海牙学油画。
在海牙学习绘画进展神速,素描和水彩画技艺飞涨,练习画人物,需要不停地寻找模特,他们都是底层贫穷的劳动者。
一个穷女人因做模特与梵高相识。
她是一脸病容,面色苍白的孕妇,人生仅有两次爱情的激情都被扼杀的梵高,对这位处境艰难的女人产生了怜悯之情。
他自己都在受弟弟每月法郎的资助的情况下,写信向提奥请求资助增加到法郎,为了照顾孕妇及一个女儿。
梵高在信中,清晰表达女人的优点,及照顾弱者的强烈愿望,提出想要与她结婚。那年他30岁,她32岁临产。
三十岁的梵高,情感更成熟,博爱替代了激情。
他希望自己尽到家庭责任,照顾好女人生产。他不在乎女人的阶层,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是否还有一个“拖油瓶”。
提奥不赞成这份婚约,但梵高有他的理由:“我们两个都是不幸的人,在一起共同分担我们的负担。这样,不幸也就变成了快乐,无法忍受的也变得可以忍受了。”
医院让女人顺利生下了孩子,梵高充满了缔造“家庭”的满足感,像奶爸一样为孩子们置办物品。
现实比情怀要残酷,事实证明两个没有钱财进账的人是无法在一起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重新做回老本行,不知道是洗衣工还是妓女。
梵高一直有救世情怀,但他的能量埋藏在黑暗之下,自身难保也就无法顾及他人。
梵高对房东女儿和表姐的爱情,输给了世俗之见;
对底层女人的悲悯怜爱,输给了现实银两。
37岁的梵高,一生缺少的是一份对等的爱情。
02
一份真诚持久的友情
年,25岁的梵高在博里纳日传教,刚开始自学素描,每天与矿工及家属打交道,弟弟提奥来看他,走后给提奥写了长信表达激动之情。
“像所有人一样,我感到了对亲情、友情的需要。我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不能在错失这些东西时无动于衷。”
“父亲和母亲心地善良,但对我们内心的感受知之甚少。”终于梵高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年1月的海牙建立了自己的画室。
之所以来海牙,主要来向表姐夫安东尼·莫夫学油画。“莫夫给我极大希望,我很快就会开始赚钱。”
后来,莫夫越来越少来找他,梵高确信是因为某些事情影响了莫夫对他的态度。
与莫夫交往甚欢的德博克、斯特泰格等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业画家、画商并不喜欢梵高,他在后来的信上总结:
“我认为,莫夫拒绝来看我的真实原因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他当然是毫无价值的。在当前,金钱是强者至上的权利。”
我不认为自己应该为更高的职位奋斗,或者为此改变自己的性格。
莫夫免费教梵高绘画这件事上,表现也前后不一,有所保留。
在后来的一次梵高信中提到,他问莫夫不透明颜料的用法时,莫夫义正言辞地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不透明颜料。
然而,“他自己和其他所有人都在用,而且效果很好。”
曾经把友情放在首位的梵高,在海牙受到了小范围绘画圈的排挤,他强撑着受伤而孤独的心,和弟弟说“我并不认为独自奋斗是一种不幸。”
梵高手写书信
年,35岁的梵高,只身前往阿尔勒。在这个小镇,梵高的画技精进突出,孤独的呆在乡村大自然中,还是感到了一直尾随其身的孤独。
他用强大的书信写作能力,说服高更同意来阿尔勒暂住。梵高与高更在巴黎有过一段接触,他很欣赏高更的绘画风格,内心希望得到前辈的指点。
梵高精心的准备画作,希望给高更留下深刻印象,也期待高更的艺术指点。
向日葵受到了高更的赞美,并说比起莫奈插在日式大花瓶里的向日葵,更喜欢梵高向日葵。
简单的点评,对于梵高来说,是活着时得到的最大的荣誉。莫奈在当时已是印象派鼎鼎大名的一流画家,能让前辈拿他与大师比肩,梵高感觉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他兴奋地与弟弟以书信发愿:在艺术界无论与谁相比,我都会有一席之地。所以,一定要!
在最激动兴奋的状态下连续作画,梵高在高烧和极度亢奋之下,割下耳朵并送给妓院的一个女人,引发了这个小镇一度强烈混乱。
医院,高更离去,而且一段时间杳无音信。
梵高在日渐康复,内心的伤痛越越来越大,“高更选择不再理我,与我一撇两清,我对他的这种怪异行为很不满。”
“我见过他在各种场合做的事,那些事你我是不会做的,因为我们有良心。”“他每天都有很强的金钱意识。”
梵高和弟弟抱怨了高更的对钱方面的算计,以及自私自利的人生观。
然而,割耳事件让整个阿尔勒称他为“疯子”,邻居们避之不及。但是,远道而来的朋友高更的离弃,才是他最后的绝望。
失眠侵扰着精神不好的梵高:“我非常害怕独自一人睡在屋子里”
被迫关进圣雷米精神病院后,梵高病情没有复发迹象。但蹊跷的是,半年内三次回到阿尔勒取画、作画,都再次发病。
阿尔勒除了有烈焰向日葵,梵高还有什么丢在了那里?
梵高37岁一生,缺少的是一段段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友谊。
03
悲悯之心
梵高从二十几岁开始自学画画,到他三十七岁生命消亡,他对自己学习绘画的计划一直非常清晰有条理。
他同时会读很多文学著作及名人传记激励自己砥砺前行。
尽量成为画家是一项耗费时间、和金钱的事业,梵高从未因此而气馁放弃。
如果说他是一个情感上自卑的人,他对绘画一直都是自信的。他给zi资助者每一封信件中,无论多么危难贫苦,话锋转到绘画,他都会斗志昂扬: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我的作品不会成功"
“我将来是否会成功,更多取决于我的作品,而不是别的任何事情。”
但有一件事情,他终身想不通透,得不到答案。
他得天独厚在宗教家庭长大,父亲的神职让他曾经信奉,加入基督教工作者才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当他接触到阿姆斯特丹贫困的孩子家及矿区工人家庭,才体验到人间炼炉的悲苦,而帮助人们最大的慈悲,就是温暖和爱。
他看不上巴黎那些所谓的艺术家men们,花天酒地,不管民间疾苦,去画一些秀美在外的装饰画作。
他认为最美的画,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和纯净的心灵。
当他走进多个乡村写生,接触无数的农民和工人,意识到作为画家,聘请他们作为模特,帮助他们增加一些收入,才是一举两得的善举。
“拯救生命是一件伟大的好事,为无家可归者建立一个家,是的,这只能是好事,不管世人怎么说,都不会有错。”
即使最困难的时候衣不蔽体,23天每日只靠几杯咖啡和一条干面包度日,他也绝不拖欠模特工钱。
他喜欢画挖土豆的人,喜欢画播种的人,喜欢画除草的农夫,耕种的农夫。
“我现在很忙,因为他们正在地里收割玉米。这种场景只会持续几天,是你能看到的最美的画面之一。”
他呼吁仅有的几位熟识画家,团结起来一起画农村生活和人民,却无人响应,因为巴黎畅销画是上流社会喜欢的主题是眼不见为净的风景装饰画。
然而,当他自己病倒了,阿尔勒小镇居民们嘲笑、奚落、打击,联名请愿驱逐梵高,梵高以火一样的热情悲悯天下,当他陷入困境,这个世界回报他的竟然是冰冷的恶言。
“至于我们这些艺术家们的疯狂,我们认为只需要一点善意,我们的解药和慰藉可以被理解为充分的补偿。”
微弱的呢喃,捣碎在病期半梦半醒的思想里,他始终不明白世界的运作规则。世界待之以痛,却没有能力报之以歌。
梵高陨落了,带着他的伤痛,不解。
世界,欠他一份悲悯之心。
04
爱情、友情、亲情,任何一方面都显得薄待了他,唯一带给他光明活下去的意义的人,就是提奥。
然而,每一次信件,梵高都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弟弟致以真诚的感谢和愧疚,还有对这个世界的不解:
“我觉得必须再次感谢你,感谢你的帮助和情谊。很抱歉,我今年仍未能画出一副畅销画来,我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梵高“无需特意去描写极端悲伤与孤独的场景”,一生的缺失,都在用画笔找寻,“某种简单而持久的东西的热情又如此强烈”。
“这就是我在发病期间放声大哭的原因:因为我想保护自己,但是又无能为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