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垃圾箱画派唯一的风景画家,被誉为碎宝

重庆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1023/9597041.html

#油画#

劳森,油画《哈莱姆河冬天》

欧内斯特·劳森,美国“八人画家”中唯一的风景画家,这八位艺术家当时红遍欧美,被戏称为”垃圾箱画派“。

劳森受法国印象派和美国艺术家约翰·亨利·特瓦奇特曼和朱利安·奥尔登·韦尔的影响,喜欢画哈德逊河和哈莱姆河沿岸的冬季景色。

劳森,油画《哈莱姆河春天》

在风格上,劳森的作品特点是使用沉重的黑颜料,调子偏灰。

劳森在康涅狄格州考斯科布学习艺术课程之前,曾在墨西哥城一家工程公司担任绘图员。

劳森,油画《雾天》

他的老师约翰·特瓦奇特曼鼓励他去巴黎学习,劳森最终和小说家萨默塞特·毛姆成了室友,住在一起。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室友劳森为原型,塑造了一位饱受折磨的艺术家。

劳森回到纽约,在那里,他画的码头、建筑工地、科尼岛和哈德逊河获得了好评。

劳森,油画《毛榉树》

尽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劳森很孤独,酗酒成性。

他最终离开了纽约,先是去了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在那里他画画并教了两年书,后来又去了南佛罗里达。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类风湿性关节炎延缓了他的创作。

劳森,油画《废弃的农场》

年,他被发现死于迈阿密的海滩上,死因是早上散步时心脏病发作。

欧内斯特·劳森有名的一幅画是《金矿,跛脚溪》。

劳森,油画《金矿,跛脚溪》

画家选择描绘科罗拉多州克利夫克里克采矿营地的景色,构图时,让这样崎岖的山脉占据了整个空间。

当劳森从纽约市来到西部时,他对这里截然不同的风景感到困扰,并抱怨说“这个地方找不到感觉,……它太荒凉了,令人生畏。”

游客观看油画《金矿,跛脚溪》

他与科罗拉多的高海拔所带来的头晕和呼吸短促作斗争,并精心制作了许多戏剧性景观的场景。

这幅画为劳森赢得了国家设计学院的奖项,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主要奖项。

关于环境历史,一幅画能告诉我们什么?

劳森,油画《泥路》

这幅画的画家,欧内斯特·劳森,不是一个典型的与美国西部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

他的大部分艺术生涯都是在东海岸度过的,在巴黎度过了一段形成期,这体现在他自己的印象派风格中,一位朋友形容他的风格是“碎珠宝般的高级灰”。

劳森最为人所知的是参加了年的“八名美国画家”展览,这是一场与垃圾箱画派有关的开创性展览,也是反映日常城市生活的一种美国现实主义。

劳森,油画《冰封的溪流》

当他在科罗拉多州的克利夫克里克矿区作画时,这位艺术家同时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布罗德莫艺术学院担任教学职务。

在劳森的画作中,人的形象并不清晰,但他们的影响却体现在工业采矿景观中。

克利夫克里克在19世纪90年代经历了黄金开采的繁荣,与此同时,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劳森,油画《农舍》

黄金成为了全国想象中的一个亮点,对科罗拉多州失业的银矿工人也是如此。

到年,这个6平方英里的地区有3万居民和个矿山。

但是,这种工业开采并不是一个带着平底锅和骡子的勘探者的浪漫理想;相反,它涉及数百个矿井和厂房,以及碎片和尾矿堆。

劳森,油画《柳树》

在寻找黄金的过程中,大量的泥土和岩石被移走,所有这些材料都必须去某个地方,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貌。

仔细看看劳森的厚油彩,在色彩鲜艳的矿井建筑之间,这些纹理是否代表了这张画里的青山环境变成了废石堆?

树木的存在和消失是劳森绘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劳森,油画《哈莱姆河附近风景》

工业开采需要大量的木材来建造矿井——有些矿井深达英尺!在劳森的场景中,一些森林区域的存在使光秃秃的山脉显得更加突出。

为什么这些树幸免于难?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科罗拉多州的煤矿改用煤炭作为能源,这可能拯救了一些克利夫克里克的树木,尽管采矿工作产生的煤尘也可能杀死植被。

劳森,油画《冬河》

也有可能这些树是相对较新的,因为劳森年的克利夫克里克与19世纪90年代繁荣的地区相距甚远。

到劳森画这幅画的时候,这个曾经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营地”的地区已经关闭了近一半的矿山和当地的铁路。

劳森,油画《冬天的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年克利夫克里克矿工的一次不成功的罢工。

这场残酷的、长达一年的斗争最终以多名工会工人被驱逐出该县、对工人的保护力度减弱以及对工会的禁令告终。

黄金产量减少了一半,投资者受到了惊吓,跛脚溪企业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劳森,油画《河边》

仔细观察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从几个烟囱中冒出的苍白的、浅色颜料画出的炊烟,但画面整体上很安静,很冷清。

劳森,油画《农场》

正如你所看到的,环境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观看劳森的画作和它所描绘的科罗拉多风景。

“所有的树在哪里?”这个问题可以导致对最初看似简单的油画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劳森,油画《小路》

他的油画笔触有活力,像是风景画,却又揉进了风俗画的成分

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