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19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

泰特展

19世纪,大英帝国不断扩张,人们开始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印度和更为遥远的地方。艺术家们开始环游英国和欧洲各地,根据旅行的经历描绘出国内外的各种风景,以满足人们对风景画日益浓厚的兴趣。人们对绘画的兴趣点再次发生转变,“自然主义”应运而生。与许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家的作品相比,自然主义画作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精准描绘。早期风景艺术的宏伟壮丽开始受到人们的排斥,取而代之的则是通过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出的平凡景致。

泰特展

乔治·罗伯特·刘易斯、康斯太勃尔等艺术家经常到户外写生,捕捉变幻的光线给画面带来的不同效果,更加细致准确地观察绘画的主体。19世纪有很多非常朴素的表现农村风景画的绘画,到了19世纪晚期,英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郊区的农村里也很难找到风景如画的场地了。约翰·康斯太勃尔的《戴德姆的水闸和磨坊》,是一幅未完成的室外写生油画底稿,作品展现了斯陶尔河上一座面粉磨坊前的水闸,磨坊的主人正是艺术家的父亲。这件作品颜色的变化和布局都非常考究,水的层次也是很难分出来的。

泰特展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非常喜欢当时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和科技的转变,并不像他当时同时代的竞争对手康斯太勃尔那样抵触发展。透纳画大西部铁轨,他起名叫《雨、雾、速度——西部大铁路》,画于年,画面也是传递出蒸汽动力带来的火车的动感,能够感觉到它穿越整个风景时的动势感觉。甚至这幅画被认为是60年代后才形成的未来主义风格的画。

泰特展

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摄影技术,为当时的画家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但它同时也挑战了画家这种比较单一的呈现方式。很多风景画家在19世纪呈现的画风都是像照片一样的风格,并且逐渐成为大多数科学自然主义画家所热爱的一种表现方式。其他人开始强调绘画不同于摄影,绘画本身也是有其特殊材质优势的,强调画家是具有想象力的,这一点也是优于摄影的。

泰特展

《日落收割归来:最后一车》的作者约翰·林内尔也是英国很有名的画家。画面当中的云看似常见却并不简单,荷兰地处北欧日照时间较少,很难画出好看的云。根据附近的风景绘出极富想象力的作品,这类重视美好传统乡村生活的作品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备受欢迎。

泰特展

19世纪初,透纳和康斯太勃尔对法国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世纪末,法国的印象派画家大放异彩。克劳德·莫奈等艺术家的创作采用了外光派风格和更为随性的手法,这种艺术风格的影响辐射到了英国,为英国风景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泰特展

来自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产生了多种结果。菲利浦·威尔逊·斯蒂尔描绘了明媚海滩上的年轻中产阶级女性,而乔治·克劳森则借鉴法国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农业劳动者的悲惨境遇。在这个阶段,画作的构图、色彩以及主题都更加多样,由此为20世纪风景艺术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泰特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63.html